一说到武汉,多数不甚了解这座城市的人可能只会为你细数那些耳熟能详的特色美食:满嘴芝麻浓香的热干面、色黄脆香的面窝、外焦里嫩的欢喜坨、还有那香糯可口的豆皮等等。由湖北旅游网您提供。
然而对于已在此深耕多年的侨叔来说,除此之外,武汉还有着更多值得回味和讲述的情感触点,那是关乎它的旧时模样和别样风情。
今天,就让我们抽身回到老武汉,在穿街走巷中找寻那些在岁月的磨砺之下,愈渐深刻的痕迹。
长江大桥,1957年
黄鹤楼,1986年
武汉街景,20世纪80年代
武汉卷烟厂,20世纪80年代
中南商业大楼,20世纪80年代
汉口中央车站,民国时期
市井小巷背后的艺术气息
同兴里,现今
这条老胡同是城市的乌鸦尾,清楚地描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上海的里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武汉的巷子大都围绕租界区而形成的,它们狭长且迂回,青石板路面、过道、天井、厚重的黑漆门等元素于今天来说仍是别有一番韵味。
昙华林,现今
例如,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的中国近代优秀里弄联保里、百年古街昙华林、小资意味甚浓的黎黄陂路老街区、以及原为绅商权贵聚集地的同兴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老街上,街上很多积极推断每天,古香古色的艺术厅和其他地方的社会文化氛围,但是不接受,他们仍然透露彼此之间和谐的感觉。
同兴里,20世纪90年代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糖人技艺
众所周知,老武汉有许多民间艺人以及老手艺,好比做糖人的老爷爷、画人像的文艺大叔,剪纸、捏面人、木板年画,巧手编结、皮影戏表演等等。这些艺人以一技之长精耕细作,日复一日地享受着安稳质朴的城市生活,已成为了某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编结工艺
码头文化,面对世界的个性表达
武汉客运港,19世纪20年代
作为大江之城的武汉,其历史变迁与水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码头文化的兴衰。武汉自古以来就是长江的东岸、西岸,汉江南北相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成为中国中部著名的码头。当频繁汉贸易商船停泊在码头。
清人曾用“城中十里,天光万里”的诗句形容它是“无夜之港”。现在站在河岸上,看着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我们不禁羡慕城市的开放和宽容。
半城江色,半城湖光
如果说江水孕育了武汉码头文化,那么湖水滋养了武汉的城市文明这一说法未尝不可。武汉有百湖之称,而最令人动容的却只有东湖。若问个中缘由,或许是因它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绝美的湖光山色,又或者是它承载了一代代人诗意而柔软的岁月。
一位访问东湖的艺术家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沿着东湖北岸散步就像一幅感人的画。”与人造画相比,自然卷轴更美。清晨和黄昏的湖水,自然的艺术,04:00的场景将给他一种独特的美。这张图片,每一分钟都在变化,只有建筑的所有者,可以完全实现的美丽。”是啊,若能永久定居于此该多好啊,这样就可以随时把酒临风,行吟湖畔,怡然自得。
时光荏苒,旧城往事记忆犹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一边丢失,一边重拾,只因为在千姿百态的商业文化和街区繁华中,总要为自己有所保留,保留一份天真,一份独孤、一份傲世之态。而要实现这一切,仅需登顶东湖之巅,将生活与生态、艺术、人文完美相融。
【责任编辑】:湖北旅游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